有個學子,準備出國。父母請來清華的教授寧向東,請教他:去哪個國家?讀哪所名校?什么專業(yè)含金量最高?
萬萬沒想到,寧教授說:出國嘛,千萬別把上課當回事兒!重要的是旅行,與人接觸、交談,到處去看看。
寧教授說,聽了他的話,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,完全不知所措。
寧教授不知道,不同認知層次的人,是會有交流困難的。
01認知高度不同的人
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
有個很出名的故事,說有位媽媽,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,逛街回來,女兒畫了幅《陪麻麻逛街》。
媽媽拿過女兒的畫,瞪眼一看,頓時懵了:女兒的畫上,沒有車水馬龍,沒有高樓大廈,也沒有誘人的包包。
只有一根又一根的,奇怪的柱子……女兒畫的是什么?
媽媽端詳半晌,才突然醒過神來,女兒畫的,是一條條人腿。
原來,女兒年幼,個頭特矮,被母親牽著手,走在街上,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廈車流。
她看到的只是無數(shù)條成年人的大腿,擺來動去地遮住視線。
認知高度不同的人,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。
我小時候,曾在很窮的鄉(xiāng)下生活。
每年,村子里都要分紅薯,把紅薯歸攏成一堆堆,看似差不多,但又好像有區(qū)別。所以為公平起見,全村人抓鬮,抓到哪堆算哪堆。
有個村民抓到了6號,另一個村民,也抓到了6號。
……怎么會弄出兩個6號呢?
其實這兩個村民,一個是6號,另一個是9號。
問題是,6號堆明顯大于9號,所以兩個村民都說自己是6號,寸步不讓。爭執(zhí),吵鬧,動手廝打,鬧到村支書面前。
村支書過去看看,發(fā)現(xiàn)9號紅薯堆明顯小于6號堆,果斷從自家的紅薯堆里,拿出兩只放進9號堆,終于平息了紛爭。
然后村支書冷笑說:這倆夯貨,也就是一只紅薯的出息了。
后期,果然如此。
大學畢業(yè)后我重返鄉(xiāng)村,看那兩戶爭執(zhí)紅薯的人家,一戶門楣破敗,一貧如洗;另一戶家徒四壁,空無所有。
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,一個人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他人生的層次。
02認知的九個層級你在哪一級?
人類的認知,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,呈漏斗態(tài)勢排布。
越往下,所見越少,機會越少,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,憤怒無比。越往上,所見越多,機會越多,越是感覺世界美麗,風光無限。
下愚莫揣上智。泥陷于認知漏斗底部的人士,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,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么。
我們可以把認知漏斗做個解析,大概分為九個層級:
01 最底端,只知好惡
這是嬰兒時態(tài)的人類——餓了就吃,不分場合;撐了就拉,不分地點。
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。
認知不足的困擾,讓他們總是陷入到窘態(tài),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。
比如說電視劇《人民的名義》中,有個大風廠職工王文革,他是個受害者,股權(quán)被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,因此而陷入狂怒,拿刀架在老干部陳巖石的脖子上。結(jié)果,王文革同志和貪官們一起入獄。
現(xiàn)實中有許多這樣的人,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緒。
所謂維權(quán),多不過是孤注一擲的情緒宣泄。
02 墨守成規(guī)
寧向東教授引導(dǎo)的孩子,就是處于這個認知層級上。
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,書本上的東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的見識與認知。爸媽之所以送你出國,不是讓你讀書,而是讓你成人。
是讓你認識普遍的人性、普遍的社會規(guī)律,并于不同社會的差異性中,獲得更具價值性的認知。
03 認識到規(guī)矩的局限性
最守規(guī)矩的孩子,也是學校里最省心、懂事、聽話的孩子,但這類孩子進入社會,多半會遭遇挫折失敗。
因為這類孩子只是恐懼,而不敢亂說亂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