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代人生活過得越來越好,可是,中國人卻發(fā)現(xiàn),在高物質(zhì)、高消費背后,自己的幸福感在逐漸流失,快樂也漸行漸遠。
幾年前,英國萊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懷特訪問了178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8萬多民眾,并推出了全球第一張“世界快樂地圖”。令人驚奇的是,排在榜首的竟是丹麥。丹麥是個冰天雪地的國家,即使國土最南端,緯度也在中國黑龍江省以北。而且丹麥還是個高稅率國家,收入的50%到70%要上稅。既然如此,丹麥人民的快樂指數(shù)為什么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(qū)呢?
特納認為,丹麥雖然稅率高,但丹麥政府最終能做到“還稅于民”。政府承擔了所有國民的醫(yī)療和教育費用,對老人和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,人均支出世界第一。所以在丹麥,一個撿垃圾的可以和一個中產(chǎn)階級為鄰,并可以同樣驕傲地生活。揚·迪翁以撿垃圾為生,他說,他不介意自己的謀生手段,因為他每天只需工作5個小時,其余時間都可以與家人在一起。沒人對他的職業(yè)評頭論足,他熱愛生活,因為他有很多朋友。每當看到孩子們向他揮手,或者老伴兒遞來一杯熱咖啡,他都感到無比快樂。
提到新加坡,外國人第一想到的是這個國家嚴格苛刻的法律。新加坡的法律條款非常詳細,嚼口香糖、留長發(fā)都可能被處罰。如果犯了重罪,還可能被綁在架子上用竹條鞭打。但令人想不到的是,新加坡竟是亞洲最快樂的地方。調(diào)查還顯示,住在印度加爾各答貧民區(qū)的人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居民快樂。加州人雖然能獲得更多食物和居所,但印度的無家可歸者卻擁有彼此。
在丹麥,快樂來源于平等;在新加坡,快樂來源于法治;在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區(qū),快樂來源于彼此的心靈相依。
不難看出,一個人能否快樂,大致取決于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外在的,即我們生活的社會環(huán)境;一方面是內(nèi)在的,即我們個人的生活態(tài)度。
今天,我們不快樂,也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分析:
1.缺乏信仰
大多數(shù)人不知道自己對自己這一生的期許,簡單說就是,這一輩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??鬃映圆陲?,喝白開水,睡覺的時候,連枕頭都沒有,就曲著手臂當枕頭,但孔子說“樂在其中”;顏回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”,別人看了都覺得這種生活沒法過,但顏回卻能做到“不改其樂”。為什么?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這一輩子追求的是什么。
2.來自于比較
西方諺語說:一個人幸不幸福、快不快樂,不取決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,而是來自于鄰居看自己的眼神。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,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,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。
3.身處快樂而不自知
一盞一直亮著的燈,你不會去注意,但是如果它是忽明忽暗的,或者是時明時滅的,你就會注意到。同樣,有時我們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,而我們自己卻茫然不覺,只有當有一天我們失去了,我們才會驚覺。
4.對美好事物不感動
“東風無一事,妝出萬重花”。我們可能沒有創(chuàng)造美的能力,但對于大自然創(chuàng)造的美,對于他人創(chuàng)造的美,我們是否去欣賞了呢?對自然美、藝術(shù)美、心靈美、生活美、創(chuàng)造美,我們常常視而不見,渾然不覺。
5.不懂得施舍
宋代張商英說“樂莫樂于好善”,一個懂得付出而不是單單索要的人才會快樂。施舍不是富人的專利。向災區(qū)捐贈幾個億是施舍,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也是施舍。
6.不知足
一個人要得到多少才會滿足呢?欲壑難填!
當你為沒有鞋而不快樂時,你有留意那些沒有腳的人嗎?知足常樂!
快樂是一種力量
哈羅·阿爾伯特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教務主任。一次,他走在韋伯鎮(zhèn)西道提街,心里充滿著工作中的不滿與困惑,因為他已經(jīng)失業(yè)了,現(xiàn)在正準備找份新的工作,他像一個一蹶不振的人那樣在路上走著,完全喪失了信心和勇氣。
就在這時,突然之間來了一個失去腿的人,他坐在一個小小的木頭平臺上,下面裝著從溜冰輪椅上拆下來的輪子,他兩手各抓
項目經(jīng)理勝任力免費測評PMQ上線啦!快來測測你排多少名吧~
http://m.opto-elec.com.cn/pmqhd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