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美國不習慣于對一起消遣性質(zhì)的文化事件作出泛政治化理解,并為此憤憤不平。反照之下,中國人倒該想想其中的微妙意味。
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(tǒng)奧巴馬在白宮進行晚宴時,著名鋼琴家郎朗在現(xiàn)場演奏了一曲《我的祖國》。由于這首歌是1956年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《上甘嶺》的主題曲,因此在華人世界引起廣泛爭議。大家眾口紛紜,有的指責他在這個場合演奏這一曲子不合時宜,有的擔憂此舉會影響中美關系,有的認為朗朗在此場合演奏這首曲子太不懂事、具有影射意味、極易招致美國方面不滿,而很多網(wǎng)友則作出了政治化解讀,認為“在美國演奏此曲的意義深遠”,“朗朗演奏出了我們的心聲,我們不希望戰(zhàn)爭,但我們也不會畏懼戰(zhàn)爭。為了保家衛(wèi)國,我們不會懼怕任何力量?!?/SPAN>
朗朗本人事后在博客中回憶這場演出時說,“而后我又獨自演奏了我們中國人心目中“最美的歌”之一的《我的祖國》。能夠在眾多外賓,尤其是在來自"五湖四海"的元首們面前演奏這首贊美中國的樂曲,仿佛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,我們中國人的團結(jié),我感到深深的榮幸和自豪。”
朗朗事件之所以能在華人世界引起廣泛熱議,其中重要因素是很多人從政治角度考慮其行為妥當與否,其間顯著體現(xiàn)了東西方對待這一文化事件的態(tài)度的巨大差異。
美國輿論以及白宮反應“淡定”,無意過度聯(lián)想。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評論說,毫無疑問的是,郎朗當晚和事后的行為舉止均表明,他根本無意傳達一種在政治上可能引起激烈反應的訊息。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一名發(fā)言人也表示,他們并沒有注意到郎朗在國宴上演奏的曲目。
華人深受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熏染,國內(nèi)的不用說,國外的也多有新一代移民,都經(jīng)受過當代“革命”教育,經(jīng)歷過很多政治運動,對政治高度敏感,因此從《我的祖國》背后的政治背景猜測朗朗演奏此曲可能是有心之舉。
因為難以置信,朗朗對這支曲子的政治意涵一無所知,作為冷戰(zhàn)高峰時期中美對峙的某種獨特反映,《我的祖國》本身就是一支政治意味濃厚的“愛國歌曲”。
而對美國人來說,文化就是文化,政治就是政治,奧巴馬舉辦的國宴無論演奏什么曲目,均無傷大雅,何況客人來自中國,演奏中國的曲目更能拉近中美之間的距離。
朗朗事件令人深思的第二個問題是,他在美國國宴的莊重場合——這個場合很顯然是個政治性派對,他竟然能夠演奏“反美”歌曲,很多人肯定覺得匪夷所思,難道美國國務院對其即將演奏的曲目未進行審查?對于中國人來說,在對外交往時,特別是公眾高度矚目的國宴場合,對其進行精心準備,乃至于嚴格審查所有事項,是必然的,因此在中國舉辦的國宴上,絕對不會發(fā)生此類“意外”。
而在美國就發(fā)生了。要么美國國務院沒有對演出曲目進行審查,要么對歌曲的政治背景一無所知,后者幾乎不可能,美國擁有強大的政治咨詢機構(gòu)和一流的情報組織,對這樣的明顯的政治性歌曲不可能不知道,那么就意味著對朗朗演奏此曲根本就沒有經(jīng)過審查,而是鋼琴家朗朗的即興之舉。
這也顯示了作為移民國家,美國對政治、文化均持開放性態(tài)度,因此審查制度在美國沒有其生存土壤,美國政府、媒體以及民眾均不習慣于對一起消遣性質(zhì)的文化事件作出泛政治化理解,并為此憤憤不平。
反照之下,中國人倒該想想其中的微妙意味......
!--EndFragment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