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很可能屬于這一類)。這一類人并沒有什么不好,但一個組織中,后者會影響前者,讓前者失去認同感,這是要在招聘時注意甄別的。
當然,大部分人在“組織認同感”上沒有明確的傾向,此時,組織文化就更重要。
不過,組織文化在中國常常被看成洗腦工具,大部分員工表示無感。
我在調研企業(yè)時,有些投資者會建議公司調節(jié)一下利潤,把利潤從比較高的季度挪到較低的季度,讓增長更平滑,這屬于比較常見的會計操作。
但有一回,董事長斷然拒絕,說:“你希望企業(yè)誠實守信,又希望我們調節(jié)利潤,這不是很矛盾嗎?”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中國的企業(yè)文化最大的問題在于,老板希望用組織文化去建立員工的認同感,但卻認為自己例外,可以不受企業(yè)文化的制約。
有認同感的組織,其企業(yè)文化必須是老板自己真心信仰的,甚至是即使明知會損害利益,仍然義無返顧去做的事,而不是“我不相信但每天做出相信的樣子”和“我知道你不相信但我仍然每天做出相信你相信的樣子”。
企業(yè)認同感就是找一群合適的人,用實際行動讓大家共同擁有下面的信念:
1、我們是一群追求高標準的人。
2、團隊追求的目標,也是我的目標。
4/6第二點:信任感
信任感就是敢于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別人,把自己的需求告訴別人。
說到這兒,一定有人想起拓展培訓中的“信任背摔”,就是讓人直挺挺地向后倒下,由一旁的同事接住。
當然,通過拓展培訓就能建立的信任感,不過是下屬給上司的表演。做法雖然是錯的,但道理是對的——建立信任感的過程,雙方都需要把自己的弱點完全暴露給對方,以換得對方的信任。
比較下面發(fā)生在上司與下屬之間的兩段對話:
公司A:
上司:小張,為什么你提交的方案里少了XX參數?
下屬:啊……,我當時認為這個參數不會改變結果
上司:這一次不會,你會保證下一次也不會嗎?
下屬:對不起,我這就加上,我一直覺得大部分情況下,這個參數不會改變結果
上司:不要想當然,做事要有依據
下屬:對不起,我知道了……
公司B:
上司:小張,為什么你提交的方案里少了XX參數?
下屬:因為這個參數不會改變結果
上司:你確定總是這樣嗎?
下屬:我也不確定,你印象中有相反的例子嗎?
上司:我一時也想不到,所以還是加上的好,給一點系統(tǒng)冗余……
下屬:要不,我讓XX看一看,他這種情況接觸的比較多
上司:行,他比較在行,你們討論后直接決定吧
非常明顯,公司A是效率型組織,為了維持組織的高效運作,上司應該表現出高度的自信,成為一個沒有弱點的人,對每一件事的結果負責,尤其不能允許下屬質疑自己的決定。
但這段對話中,下屬明顯并不認可上司的說法,只是為了維護上司的權威而不得不認錯,這種情況下,怎么可能產生真正的信任呢?
相反,公司B的對話常常發(fā)生在精英型組織中(當然是理想狀態(tài)),雙方都不是特別自信,甚至不斷暴露自己的認知盲區(qū),就好像“信仰背摔”中把弱點暴露給別人。
為什么暴露弱點可以加強信任呢?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原理,如果你想爭取一個朋友,最好的辦法是請他幫一個忙。
請別人幫一個忙,不就是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別人嗎?
達里奧的《原則》中也有一條“激進面對現實”的原則,指一個人在做一個復雜的決定前,一定要放空自己的想法,“激進地”聽取一切的信息,特別是對立的、負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