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,孤獨的存在
“我所知道的鄉(xiāng)下夫婦大多是‘用不著多說話的’,‘實在沒有什么話可說的’。一早起各人忙著各人的事,沒有工夫說閑話。出了門,各做各的。婦人家如果不下田, 留在家里帶孩子。工做完了,男子們也不常留在家里,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,沒出息。有事在外,沒事也在外。茶館,煙鋪,甚至街頭巷口,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 的消遣場所。在那些地方,大家有說有笑,熱熱鬧鬧的?;氐郊?,夫婦間合作順利,各人好好的按著應做的事各做各的。做得好,沒事,也沒話,合作得不對勁,鬧 一場,動手動腳,說不上親熱?!盵1]
某一篇報道說道:“城市里的上班族下班后就回家。打開電視,打開收音機,他們不看也不聽,只是要個 聲音,影像在身邊?!笔謾C里存了一大堆人的聯系方式,然而最常打出的只是客戶,家人朋友一年撥不上幾回??焖俣M步的通訊科技,仍然無法照顧到內心里那個 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。偶爾,受不了生活的寂靜,他們也想尋歡作樂來排除這種孤獨。然而,狂歡的背后,隨處可見的是一群人的孤獨。
無論是城市還是鄉(xiāng)村,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,孤獨都著實得圍繞在每個人身邊,似乎都逃脫不了。因此,有必要探討一下孤獨。
二,孤獨存在的原因
(一) 周國平說,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,從無中來,又要回到無中去,沒有任何人,任何事能改變這個命運。[2]生命的本質是孤獨。柏 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寓言: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,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,卻不一定能找到,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。柏拉圖在《饗宴》 里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,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。
達爾文說,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。人的社會性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總要保持一定的聯系。 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需要,必須集合在一起抗擊飛禽走獸的入侵。而據科學家研究發(fā)現,基因的演變需要幾十上百萬年。而我們的中華文明存在的歷史只有幾千年。 我們基因里仍存著我們祖先留下的群體性基因。所以,人類是習慣群體生活的。
(二)在中國,作為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,歌頌的是一種群體文 化,而不愿意談孤獨。所謂五倫,所謂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的關系,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后,與周圍生命的相對關系,我們稱之為相對倫理,所以人不能 談孤獨感。感到孤獨的人,在儒家文化中,表示他是不完整的。如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妻和睦,那么在父子,兄弟,夫妻的關系里,都不應該有孤獨感?!拔?nbsp;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覺到非常孤獨?!蔽蚁脒@是一句觸怒儒家思想的陳述,卻是事實。在我們的青春期,我們想傾訴心事的通常都不會是父母,因為我們感到孤獨的時 候,和父母談話,他們沒有聽懂我們在說什么,我們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,更多的是得到一頓訓誡。而這并不牽涉我們愛不愛我們父母,或父母愛不愛我們的問 題。
“我們從哪里來的?”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。如果我們拿這句話問我們的父母,他們一般不會正面回答,通常會說: “撿來的。”大多數人得到的答案一般都差不多是這樣。如果我們再繼續(xù)追問下去,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:“胳肢窩里長出來的”。其實,我們想問的不是我們的 身體從何處來,而是我們從哪里來,要往哪里去?是關于生與死的哲學問題。如果有一天,我們的父母忽然聽懂了,還會板著臉嚴肅地說:“不要胡思亂想” [3]。
這是生命最早對孤獨感的詢問,然而,我們的發(fā)問卻被無情的切斷。因為在儒家文化里,在傳統(tǒng)的親子教育里,沒有孤獨感的立足之地。
儒家文化不談隱私,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,許多傳統(tǒng)小說,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