庇下的職業(yè)世襲,轉身擁抱另一種自由開放的職業(yè)價值選擇,無疑需要勇氣。很多時候,這不僅是脫離高福利低風險“鐵飯碗”的個人職業(yè)選擇,更可能是兩代人價值觀念的戰(zhàn)役。
對母親劉喜梅來說,她的觀念或來自于一種人生歷練的經驗主義。的確,當下轉型時期,也是市場經濟變幻莫測、個人未來愈發(fā)難以預期之時,選擇一份穩(wěn)定、體面、保障的體制內職業(yè),讓個體心靈免于時代變革的恐懼與撕裂,恐怕是絕大多數(shù)經濟人的理性選擇。就這一點來說,母親劉喜梅堅決要讓兒子進入國企工作,也許并沒有什么過錯。
但同樣的邏輯,卻也可以反過來作為詰問。倘若未來本就無法預期,那些壟斷、體制內的職業(yè),又如何能夠確保自己從時代的變革中幸免?現(xiàn)實生活中,企業(yè)、行業(yè)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淘汰,這樣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。
事實上,也不必指望壟斷或是體制內的職業(yè),能夠提供一種長期的職業(yè)安全感。只要身在一種溫水煮青蛙的體系內,擁有才華的人就不僅可能失去職業(yè)競爭力,更可能在這樣的體制內庸碌度日,最終被打磨得圓滑不堪。當對自我職業(yè)價值意興闌珊、對個人競爭力完全失去信心之時,就更不要說能夠擁有什么長久的職業(yè)安全感了。
或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,兒子冉杰希一意堅持自我的職業(yè)價值選擇,希望擁抱一種更自由開放的職業(yè)前景,這是堅持自我心靈的選擇,卻也成為家庭價值觀沖突的肇始。
這樣的價值選擇沖突,可能注定讓這個家庭,以及無數(shù)身處這樣迷途中的個體、家庭無法釋懷。
因為無論我們怎樣分析,始終拋不開的一個大環(huán)境依然是:當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、個體難以依靠保障體系建立一種安全感時,能夠為個體保障兜底的壟斷、體制內職業(yè),或許就是最不壞的選擇。
很顯然,要讓一個社會真正擁有自由、開放與創(chuàng)新的基因,要讓人群各歸其位,各專所長,優(yōu)秀人才去向更開闊自由的職業(yè)天地,為社會創(chuàng)造與積累財富,而不是寧愿在一個封閉體系內庸碌度日,我們恐怕還要想想,該怎樣培育人才自由生長、開放選擇的土壤;該怎樣建立一種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,讓人才不耽于保障之憂,讓職業(yè)選擇放置在更公平公正的天平上去。
只有社會價值認知通過制度與社會價值共同牽引,“母親勸兒進國企”帶來的職業(yè)價值選擇沖突,恐怕才能找到化解答案。
勸兒進國企 再爆國企招聘潛規(guī)則
一個是愛子心切的母親,她為了兒子而奔波,為了勸服兒子而十次來到重慶,甚至罵過、打過孩子……一切,只為讓孩子的職業(yè)更加穩(wěn)定,更加契合父母的心愿。一言以蔽之,母親的一切行動,都是她們認為進國企是對孩子未來最好的決策,于是干起來不遺余力。我們能讀懂這背后的母愛,但我們也能懂這孩子的選擇。青春年少,意氣風發(fā),不肯服輸、服軟的性格,注定要進行一番屬于自己的打拼,過早地進入安逸的生活,非其所愿也。
我們能讀懂母愛,也能讀懂這名孩子的心。即便出發(fā)點相同,都是為了這名孩子好,但采取的方式卻完全不同,這就導致了矛盾,也導致了事情出現(xiàn)“糾結”——母親第十次來重慶找兒子,兒子避而不見。舐犢情深,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堅持與執(zhí)著,便有了難以扭轉的局面,而公眾圍觀與關注的焦點,也因這背后暴露了現(xiàn)實的雙重問題。
一者,何以當代母親還要打包孩子的未來?如果這名母親,不是為了打包孩子的未來而奔波勞碌,而是選擇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孩子,無論孩子現(xiàn)在的處境是惡劣還是完美,都是一如既往地“貼心”,那孩子也肯定不會選擇“不見母親”!我們知道,傳統(tǒng)意識之下,父母總是在塑造著一條路,讓孩子跟著自己打造的這條路走,可如今社會如此多元化,一切的成長軌跡,早就充滿了不確定性,任何的打包,往往會適得其反。這是現(xiàn)代家長教育的缺失。
二者,為何國企老員工的子女想進國企機會多多?從新聞
中我們可以看到,這名孩子的父親,是國企員工,他們大兒子輕輕松松就進入國企,而其這個不聽話的兒子呢?也有多次機會進入國企?作為一名圍觀者,難免心生疑惑:何以人家可以這么輕而易舉地進入國企?而你我,即便擠破腦袋,也是一次機會難尋?這背后,有無世襲的嫌疑,有無“蘿卜招聘”的貓膩?在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,的確需要權威消息回應這般疑云。
對這起事件,我們總是著眼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糾葛,的確,這是映入眼簾的一層矛盾,也是第一眼的真相。可在這之外,同樣有著對公平公正的焦慮,這焦慮,來自于國企的招聘。國企的股東本是全民,可不知何時,竟然成了一塊塊的“世襲地”?這母親勸兒進國企的悲苦敘述,再次委婉地傳達了國企招聘的黑幕,真是“庭院深深深幾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