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(jīng)濟觀察報 社論 央視最新公布的一項年度抽樣調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大約有44.6%的中國民眾覺得自己幸福,覺得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大約占11.1%。雖然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感覺,不過如果有很多國民感覺不幸福,政府就不能無動于衷。好在我們看到,已經(jīng)有地方政府打算這么做。廣東省今年就提出了建設“幸福廣東”的目標,并打算制定一系列指標體系。
政府有所為是能夠增進國民幸福感的。比如說好的社會保障。沒有很好的保障,國民不會有很好的預期,他就不會覺得幸福。他會擔心孩子上不起學,擔心家人和自己看不起病,擔心自己買不起房子,更擔心有朝一日養(yǎng)家糊口維持基本生存都成問題。
比如說對環(huán)境的保護。每個人都喜歡生活在藍天下,不愿每天呼吸著被污染的空氣;我們都愿意周圍山清水秀,而不希望看到城市和鄉(xiāng)村被污水和垃圾包圍;每個人都不希望擁擠在上下班的路上,我們希望享受價格合理并且舒服的公共服務。又比如,每個人在跟政府部門打交道的時候,都不希望被冷眼相對,一件小事被官員們推來推去,甚至根本找不到該為這件事情負責的人。如果這樣,我們不會幸福。
在這些方面,政府應該有所為。不過現(xiàn)實生活中,國民期待和政府行為之間,似乎還存在一些差距。比如說對環(huán)境的保護往往讓位于大企業(yè)大項目的落地,能夠提高經(jīng)濟指標的政策往往被放在更優(yōu)先的位置考慮,那些僅僅增進了國民福利,卻不能夠帶來更多財政收入的建議,往往被官員們束之高閣,或者推進緩慢。
這一點從政府花錢的指向也可見一斑。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元,但財政的“公共性”并不能令人滿意。中國社保方面的支出占GDP的12%,但發(fā)達國家和一些發(fā)展中國家通常都在30%以上;中國很早就確定,教育方面的財政性投入要占到GDP的4%,不過這個目標一再提出卻從未達到。新的達標年份被確定為2012年。
何以如此?簡單地說,如果政府能夠把百姓福祉放在第一位,國民的幸福感自然會強一些。這樣的政府深知權力來自人民,也將歸于人民。執(zhí)政黨和政府都會信守“權為民所賦,權為民所用”的權力觀,并以此作為考察自身執(zhí)政能力的指針。政府的權力不僅為民所用,還要創(chuàng)造條件讓國民監(jiān)督,并根據(jù)國民評價修正和改進其執(zhí)政方式。
換句話說,就是怎樣的執(zhí)政觀和執(zhí)政方式才能讓老百姓高興。如果優(yōu)美的環(huán)境、良好的社會保障、舒服的公共服務能夠增進國民的幸福感,政府就應該不遺余力地推進這些領域的工作,就應該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其中。如果更好的收入水平可以幫助國民享受更好的生活便利,提高其生活質量,政府就應該創(chuàng)造更好的讓財富涌流于民間的條件,讓國民分享經(jīng)濟增長的紅利,而不是在切分財富蛋糕的時候將天平傾向于政府。
進國民幸福感,政府要守住本分,還需有所不為。老百姓不高興,不情愿的事情,政府就不應該去做。有些事情,政府堅信做了會有利于國民福祉的提升,但當國民依然反對時,政府不能以“為你們好”而將其強加于國民之上。這意味著政府必須謹慎地守住權力邊界,凡民未賦予之權力,不能隨意越界,更不能以強權擴大其權力邊界,以為自己的意志可以替代國民意志——可以說,這是一切不幸福的根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