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 畢福劍的視頻風波,讓“嚴厲治理工作作風”成為央視新臺長上任后的首要工作。目前“畢姥爺”的節(jié)目已被暫時停播,央視表示要嚴肅處理,輿論場里關于此事的討論也在持續(xù)升溫。那位上傳視頻的“告密者”應該收到了預期效果。在評價畢福劍言論的同時,公眾也應警惕,類似的告密者越多,只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斥越來越多的緊張和惡意。
惡意“告密”同樣需要關注
對于畢福劍在視頻中的言論,外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:一方認為,畢福劍作為一名公眾人物,不知道謹言慎行,公然散布與主流社會價值觀相悖的言論,侮辱已故領導人,應該被嚴懲;另一方則認為,雖然畢福劍的言論中包含了對已故領導人“大不敬”的話語,但這畢竟是畢福劍在私人場合的言論,屬于個人言論自由的范疇,用不著上綱上線。而無論是哪一方,都把主要的爭議點大多放在了如何評價畢福劍的言論上。但此事件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,應當是未經許可而將私密場合的個人言論曝光的行為,因為這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。
很顯然,視頻上傳者的動機,肯定不是為了維護已故領導人的尊嚴。因為若沒有他將視頻傳上網,畢福劍的言論便不會如此大范圍地為人知曉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,上傳者才是那位令領袖形象受損的主攻手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,視頻上傳者就像是文革時期無孔不入的告密者,用政治正確來審視私域里的一言一行,把對方生活中的支言片語公布于眾,用告密的手段,借助輿論來合力絞殺,一心想著玩殘對方,這種做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充滿了惡意。
在互聯(lián)網信息時代,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傳之于網上而瞬間擴散至全世界。那么,越是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,越見隱私之重要性,越見對社會中每個人的言行和道德的高要求。告密,根本上是對他人權利和自由的漠視,如果類似事件被廣泛效仿,一直保有告密形態(tài)的幽靈不散,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處處小心,畏首畏尾,生怕被別人告發(fā)出賣,最終社會就無任何信任和和諧可言。
為何“告密”思維當下依舊盛行
需要厘清的是,“舉報”和告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?!芭e報”的內容限定在刑事范疇,即違法行為,如果某一“秘密活動”涉嫌刑事犯罪,比如走私、販毒、貪污、盜竊,以及“密謀”實施直接危害他人生命和公共安全的暴力與恐怖,那么,將這一類的“密”向有關方面告發(fā),不僅無可非議,而且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,因而這種“告發(fā)”是正當?shù)?;而將“告密”的內容限定在認識范疇,即思想言論,以打擊他人為主要目的,則是為人所不齒的。
但數(shù)十年來,我們一直用“舉報”或曰“檢舉揭發(fā)”來掩蓋甚至美化“告密”這一行為。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,人們無不以這種貌似正義的“革命”作為,來劃清界線,顯示自己的堅定立場;而善于投機者更是用它來邀功請賞――即如魯迅所言,以他人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?!拔母铩敝兴^的“反戈一擊有功”蓋源于此。這種讓中國人民陷入恐懼和不安的告密文化,極大地破壞了中國人的生存環(huán)境和信任土壤。
以“思想罪”與“言論罪”將一個人繩之以“法”,那就必然給整個社會造成一種令人人自危的恐懼。而告密又往往是用以保護自己的一種有效手段,對于那些道德敗壞、心理陰暗的人來講,更是一種成本最小的邀寵和晉升的途徑。權衡利害得失,既然告密可以趨利避害,那又何樂而不為呢?
這種思維方式,時至今日也很有市場,告密文化仍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。湖北大學數(shù)計學院07級數(shù)學2班曾推行了一項“小天使計劃”,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“秘密同學”在暗中盯梢監(jiān)督,定期寫出監(jiān)督報告。;還有一些學校,布控了若干所謂的“信息員”,也是專門用來監(jiān)視和報告該校師生的一言一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