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段未成年的歲月里,我仗著自己能侃,自詡為“溝通達人”。為了讓自己在異性面前表現(xiàn)得更強大,我又開始大量地學歌兒,音樂比語言更能融合人與人的心靈。那會兒我對“溝通”的定義僅限于表達,成天挖空了心思想的,就是自己還有什么可往外掏。可是事實上,溝通不是讓你成為一個話癆,更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你說的話是不是對方愛聽的。
2002年,當我還是個傻乎乎的小屁孩兒的時候,與同事去拜訪無錫某軟件公司客戶。坐在主管市場的副總裁、市場部總監(jiān)以及公關(guān)專員的對面,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如果他們成為我的客戶,將會得到什么。
會談時間只有一個小時,同事后來告訴我,從打完招呼的那一刻算起,我長達102頁的PPT伴隨著口若懸河的講述,占用了至少50分鐘。其間客戶幾度試圖說點兒什么,都被我無情地打斷。
而最后,他們?nèi)粚Υ颂岚傅脑u價時間加在一起沒超過10分鐘。在這10分鐘里,他們主要表達了幾個意思。
第一,貴公司是個年輕的公司,你是個聰明的孩子;第二,你們的提案充滿了激情,我們完全被你們眼花繚亂的PPT震住了,所以相信你們的團隊在執(zhí)行上同樣充滿激情;第三,年輕人,好好干,你們很有前途;最后,我們需要根據(jù)你們的提案再商量一下,看看是否符合我們今年的市場策略,我們會盡快聯(lián)絡(luò)你們的……
需要強調(diào)的是,如果你在工作中聽到客戶以類似方式對你們的洽談進行總結(jié),你就應(yīng)該明白,你已經(jīng)沒戲了,出局了。所以直到現(xiàn)在,我特怕聽見人家跟我說:你真棒,好好干,你一定行!因為翻譯過來就是:你充滿激情,但你的表達在我聽來純屬扯淡。咱到此為止。
我的激情確實震撼了客戶,但震撼分兩種:一種是震出了客戶的共鳴,震出了客戶的高潮,震到客戶驚訝為何自己的需求被了解得如此透徹。另一種就是當年的我,震出了客戶的無語,震出了客戶的無奈,也震走了客戶的欲望。用現(xiàn)在流行的話說:客戶被我“雷”到了。
追客戶的時候,我們的第一本能是炫耀為先――炫耀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、炫耀我們的激情、炫耀我們的小聰明,希望以此震撼客戶,進而讓他們將單子放心地交給我們。殊不知對于那些老江湖,你越炫耀越讓人看透你的不靠譜。
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,我自己曾經(jīng)犯過,我現(xiàn)在的員工,或者找到我聊人生聊理想的大學生們,同樣犯過。我們能做的,就是克制自己,改變自己。
但直到最近兩三年,我才慢慢學會坐下來,靜靜地聽對方跟我說些事情,試著做一個“被追求者”,而不是一個“總想征服對方的人”。
之所以得此“進化”,是因為在很多次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,我發(fā)現(xiàn)我費了老大勁兒做背景調(diào)查,掏心掏肺地表白自己,最后依然沒有搞定對方。于是我開始反思,大量溝通片段刷刷刷地回放過后,我找到了癥結(jié)所在:永遠都是別人在聽我說,我很少聽到別人在說什么。
畢竟談生意不是說單口相聲。
當我開始傾聽別人,我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對方說出了這么多我花了大量時間調(diào)查卻依然不了解的信息;當對方的表述告一段落,我再順著他的話茬兒往我的方向引時,過渡得很自然,我也很自信;而且很多時候,眼神的交流比語言交流更打動人心。所以現(xiàn)在,無論面對客戶、員工、合伙人,還是聽講座的學生,我都會下意識地想起2002年那個傻傻的我,提醒自己:你叫侃侃,你很能侃,但你別上來就侃。先調(diào)查,先傾聽,然后再發(fā)表意見,這才是溝通的王道。
我開始這樣問客戶:您今年有什么計劃?而不是上來就先說:我認為這樣更好。我開始這樣問員工:你覺得最近工作得是否順心?而不是上來就先說:我覺得你最近如何如何。
有的時候,溝通很難;因為我們年輕,激情往往蓋過了理性的目標。但有的時候,溝
通又很簡單。